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教育信息
《教育信息》 第二十四期
日期:2021-10-28 14:38:55  浏览量:0

教育纵横

 

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教育部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

922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下一阶段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教材战线要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上来,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加强政治把关、健全教材体系、注重改革创新五个方面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主持会议。

  陈宝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材建设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课程教材改革深入推进,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专家队伍不断壮大,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材战线要准确把握新的时代方位,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充分发挥教材铸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文化交流等功能和作用,坚持正确方向,加强统筹指导,全面提升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一是把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教材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二是守阵地,不断增强把关意识、建好把关机制、提升把关能力,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对教材的渗透。三是出精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教材编写门槛,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多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教材。四是强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快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材工作队伍。五是抓保障,从管理体制、政策机制、经费投入、绩效引导、督导检查等多个层面构筑教材建设的保障体系,形成教材建设的合力。

会上,上海市教委、陕西省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作交流发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相关负责人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来源:教育部923日)

 

 

“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上线

新学年开学之际,教育部宣布“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正式上线,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家族新增一位“重磅成员”。

该客户端是由教育部运营,集信息发布、查询服务、实时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应用。其3个主要功能为教育信息“发布厅”、移动政务“服务站”、指尖实时“互动台”。

在教育信息发布方面,各省级教育部门、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共120余家教育号已入驻,第一时间发布重要教育政策资讯,进行直播活动,无论是独家还是首发,都将在“中国教育发布”完成。在这里,公众与最新最快最权威的教育信息,可以实现24小时面对面。

在移动政务服务方面,“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推出了包括政策法规、高校专业、学位证书、学历证书等13项服务查询功能的一键查询,实现教育政务服务入口的汇聚整合和优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95日)

 

 

 

专家解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用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文件有哪些新亮点,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分析与思考。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总体方案》明确,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单纯用考试升学的‘指挥棒’指挥学校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考核学校教育,违背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

  “《总体方案》就是要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海市教委电教馆馆长张治表示,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和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高校应当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说。

  “在教育评价上突出立德树人,旨在引导教育回归根本。”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从基本内涵看,“立德树人”至少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谈道:“我们将支持、鼓励、引导学校将治校办学的重点放到立德树人上来,坚决纠正一味追求考试和升学成绩,忽视德育、牺牲师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做法。”

 

  围绕“破五唯”目标展开推进

  “五唯”是当前教育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但是,教育评价的功能仍未得到科学地、充分地发挥。这一问题突出表现为以分数和升学率为唯一依据来评价学生、学校和教育从业人员,以文凭、论文和帽子为唯一依据来评价人才。”

  《总体方案》明确,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翟博具体分析:“‘唯分数’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能力素质等成长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升学’评价学校,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唯文凭’评价人才,忽视了人的品性和综合素质,不利于鼓励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唯论文’评价教师,忽视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唯帽子’评价学科,忽视了学科建设的本质、职责、使命和作用,不利于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贯彻落实《总体方案》,要深刻反思、克服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存在的‘五唯’问题,破立并举,提高改革实效。”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认为,“破五唯”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任务和重中之重,对整个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总体方案》部署的五项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均是围绕“破五唯”的中心目标展开推进。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和切入点,开拓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新局面。

  不断完善不同主体的评价办法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涉及多重因素、不同主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被喻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与‘指挥棒’,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盘’。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及其新任务,需要新的评价体系与原则方法进行导航,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的教育观、人才的成长观、社会的选人用人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分析。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协同推进。专家们认为,评价改革有5个关键主体,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就要立足五大主体,全面反思、审视、调整、完善现行的各类评价制度、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建立坚实的制度基础。

“各个学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刻理解领会《总体方案》精神,结合各自的工作实践,不断摸索完善各个领域不同主体对象的评价办法,形成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与细则。”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来源:人民日报 1020日)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创建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教育科技领域的综合改革。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此后,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针对高校教育科研评价出台了多项具体改革举措。2020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了明确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治理能力,要求我们必须创建符合教育科技发展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

新时代的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要符合教育科技发展规律。尊重规律,是实施教育科技评估的前提。创建新时代的教育科技评估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科技发展规律。纵观人类社会科技发展史,从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到智能革命,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科学革命都是科学技术螺旋形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都是人类在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熟能生巧、科学论证、大胆变革,进而实现不断创新与更新换代;都是人类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立德树人、格物致知、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与学以致用的结果。

新时代的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要体现中国担当。全球教育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经历了200余年的发展,从测量、描述到建构,从测量范式、实证范式、价值范式到动态范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科技的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科技评估方法,经过数十年的学习、探索、积累,我国教育科研评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为创建新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时代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科技发展新问题、新形势和新趋势,把握教育科研本质,创建教育科研评估新体系,这是历史责任,也是使命担当。

新时代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要把握新时代中国教育科研发展的根本方向;要体现中国制度优势和价值观;要原创新一代评估思想、评估理念、评估理论、评估方法、评估实施;要原创中国自己的评估评价数据库;要形成中国模式、中国体系;要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科技评估的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的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具有五大特征,即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大数据驱动。开放性是指中国问题,国际视野;教育科技问题,政治经济视野;理论方法问题,文化价值视野。包容性是指学习创新,跨界融合,海纳百川,共创共享。多样性是指充分认识新时代教育科技发展的复杂性、系统性、多元性,实行分层分类评估。动态性是指采用动态范式,既评价历史、现状,又对未来进行预警预测。大数据驱动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收集、深入挖掘有关数据、文本、影像、知识,实现动态监测、常态评估、持续改进。中国特色的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能够实现对评估对象的认识、认知、预警、预测、改进、提升、管理、决策等功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教育科技改革进入深水区。创建新时代教育科技评估新体系是破除“五唯”“SCI至上”的关键所在,是推进教育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910日)

 

职业教育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新阶段

今天,由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正在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时代,也意味着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的期待开始转向“大有作为”的实践阶段。

围绕《行动计划》将如何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上发力,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作了深入解读。

突出问题导向,力图破解职业教育痛点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了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施工图,宣告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由此进入爬坡过坎、提质培优的历史关键期。

“《行动计划》的研制,主要考虑了3个‘突出’——全面梳理‘职教20条’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任务目标,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释放‘职教20条’政策红利,突出改革落地;突出管理创新,构建‘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管理机制,转职能、提效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说,《行动计划》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将“职教20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转化为举措和行动,推动中央、地方和学校同向同行,形成因地制宜、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对症下药,是这份“行动地图”的一个显著特征。该负责人表示,在总体思路上,《行动计划》围绕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通过加快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系统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质量不高的问题;通过构建“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管理机制,引导地方学校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转职能、提效能,激发地方和学校改革活力。

突出改革落地,10项任务27条举措聚焦关键改革

着力把已有的政策突破用好、用足,着力把正在推进的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向改革“最后一公里”要效益,是《行动计划》的又一个鲜明特征。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从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出发,《行动计划》规划设计了10项任务、27条举措。

为了促进改革落实、落地、落细,一方面,《行动计划》加强顶层设计,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等进行部署。另一方面,聚焦关键改革,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三教”改革攻坚行动、信息化2.0建设行动、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等5项行动。

此外,在机制设计上,文件附表还细化了56个重点项目,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分头推进,各地自愿承接,建立绩效管理平台,建设期满国家根据建设成效进行认定。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该负责人说,具体有3项举措:一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二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在职业学校遴选认定一批“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和德育特色案例。三是加强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和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开足开齐开好思政必修课程;加大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力度,建设一批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开展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培训,通过遴选一批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推动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聚焦提升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离不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在育人机制创新方面,《行动计划》也对深化产教融合和推动考试招生改革作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就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提出,巩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是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指导优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布局,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建好用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和技工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三是支持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项目,鼓励地方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推动各地建立健全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

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行动计划》提出了3项改革,引导不同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合理分流,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

具体而言,一是健全省级统筹的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完善高职教育招生计划分配和考试招生办法,保留高职学校考试通过普通高考的渠道,保持分类考试招生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主渠道。二是规范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形式,推动各地将技工学校纳入职业教育统一招生平台,逐步取消现行的注册入学招生和中职本科贯通,适度扩大中职专科贯通,严格执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条件。三是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职业技能测试分值不低于总分值的50%,考试形式以操作考试为主,须充分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支持有条件的省份建立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鼓励高职学校与产教融合型企业联合招生。

就师资、教材和课程建设等事关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行动计划》提出,要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一是提升教师“双师”素质,二是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三是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

突出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体系效能

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是《行动计划》的关键词。而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通过管理创新来推动体系创新,是必由之路。

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在健全职业教育学校体系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发展重点,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行动计划》还提出了3项具体举措:一是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优化中职学校布局,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二是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根据产业需要和行业特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培养规模。

《行动计划》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方面,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就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行动计划》重点规划了3项工作:一是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二是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三是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

再好的制度,也需要有效的治理能力作支撑。《行动计划》在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该负责人表示,今后,将重点开展3项工作:一是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分层分类、系统衔接地构建职业教育学校标准和专业标准,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完善学位制度,完善各类标准的动态更新和执行情况检查机制。二是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制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办法,建立技能抽查、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抽检等随机性检查制度;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三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落实和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完善职称评聘、分配制度等办法,加强职业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培训,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管理队伍。(来源:中国教育报929日)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

 

教育部江苏省召开部省共建启动大会——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

928日,教育部和江苏省在南京召开部省共建启动大会,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娄勤俭出席并讲话。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出席,省委副书记任振鹤主持会议。

  陈宝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一直扮演着“改革风向标”的角色。开启打造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的新征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顺应职教改革潮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陈宝生要求,要把高地建设作为贯彻“职教20条”的重要抓手,面上推进、线上突破、点上发力,解决好职业教育发展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营造国家尊重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氛围,下好职业教育一盘“大棋”。苏锡常都市圈试点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立足“一体化”“高质量”“大贡献”“练内功”“树新风”五个关键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今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路子。

  陈宝生强调,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等五个重点任务,在“十四五”开局阶段定好总目标、踢好“头三脚”、谋好新长效,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样板”。

  娄勤俭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教育部长期以来给予江苏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说,这次部省共建既是对江苏过去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继续探路发展的鞭策激励。要凝聚共识、扛起使命,自觉将“信任”化为“责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全力发展具有江苏特色、一流水平、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要聚焦重点、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把“规划”变为“现实”;要一体推进、由片到面,既立足苏锡常都市圈抓好改革系统推进,又跳出苏锡常都市圈放大改革示范效应,更好让“风景”成为“全景”,全力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蹚出新路子、放出好样子。

  苏州、无锡、常州市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江苏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代表等参加大会。

  在苏期间,陈宝生深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参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展览馆,走进双创、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和实训中心,了解学校发展历程、人才培养、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情况,对未来办学提出希望,并与学生在食堂共进午餐。

江苏省领导郭元强、马欣出席有关活动。(来源:教育部930日)

 

 

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就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下发通知

日前,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就做好2020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下发通知,要求做好考试组织、招生录取、就业服务及政策保障等相关工作。

高职扩招专项考试招生报名主要面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

  对于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和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的考生,予以免试录取到相关对口专业。

  一、认真落实计划安排,稳定高职扩招规模

  各院校要综合考虑生源情况、办学条件、经济支撑等因素,按照向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倾斜的原则,根据省教育厅、省发改委下达的招生计划合理确定分专业招生计划。

  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等群体单列招生计划。

  支持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扩大高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招生规模,积极动员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等在岗群体报考(“二元制”单独招生考试工作另行通知)。

  二、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部署,做好高职扩招专项考试招生工作

  (一)开展扩招专项报名。

  高职扩招专项考试招生报名主要面向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等群体。

  报名人员应符合我省2020年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报名条件,前期已被高校录取(含专升本、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普通高考、高职“二元制”等)的人员不再参加此次报名。

  认真做好高职扩招专项报名的宣传动员和考生资格审核工作。教育部门负责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宣传动员,会同公安部门审核考生户籍、学籍信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退役军人宣传动员和身份审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宣传动员和身份审核;农业农村部门负责高素质农民宣传动员和职业界定、身份审核。

  (二)组织扩招专项考试。

  根据我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改革完善考试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和选拔机制。

  高职扩招专项报考人员需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文化素质考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考试形式均为笔试,考试时间合计为2个小时。

  文化素质考试科目为语文和数学两门,每科满分150分,总分300分。

  职业适应性测试主要测试考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潜质和职业素养等,成绩为合格或不合格,合格者方可参加录取。

  对于进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家级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和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的考生,予以免试录取到相关对口专业。

  (三)规范招生录取工作。

  各高职院校要认真制订、及时公布扩招专项招生章程,明确招生计划、报考条件、录取规则等,确保符合学校基本培养要求、具有就读意愿的考生能被录取。

扩招专项录取批次设常规志愿和1次征求志愿。常规志愿和征求志愿均设20个平行且有顺序排列的院校专业志愿。对于未完成的招生计划,不再组织补录工作。(来源:省教育厅 915日)

 

 

四川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将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10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据悉,四川将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提升普通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到2022年,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计划比例达到50%左右,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本科的比例达到20%左右。

  据了解,四川是职业教育大省,共有职业院校537所,在校生154.2万人。923日,四川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三个方面内容,实施六个方面17项政策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的深刻调整,急需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大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接岗位需求和促进就业最为紧密的教育。”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澜涛表示,四川将加大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和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视、同等支持。

张澜涛介绍,四川将重点支持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专业学位教育,在工程技术等领域探索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职教本科毕业以后还可以读研究生,培养高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扩大升学上升通道外,四川还将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

  四川将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标准化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建设50所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和100个示范(特色)专业,推动薄弱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实施“高职院校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国家“双高计划”项目,启动实施省级“双高计划”,重点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四川将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示范区和产教融合高地,部省共建推动成都公园示范城市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支持成都国际职教城、宜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州“西南职教园”建设等,形成职业教育聚集效益。

  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四川将评选、表彰一批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技能大师、优秀校长、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等;探索以“三年职业教育+两年师范教育”,培养具有工科背景的教育硕士等方式培养职教师资。

此外,四川还将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鼓励招收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资格资历互认,定期组织赴国外研修访学。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职业院校到境外办学。(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1021日)

 

 

 

 

 

 

 

 

 

 

 

 

 

 

高等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京发布

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提供支持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发布会”在京举办。发布会同时面向全国高校外语教师进行线上直播。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陈晓光等参加发布会并致辞。

  何莲珍代表教指委,对在2020版《指南》研制过程中提供支持的全国广大外语教师以及对发布会给予协助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致谢,并对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及人才培养定位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校本教学大纲,努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好大学英语课程提出期待。陈晓光介绍了高教社承担有关课程标准、语言文字规范等编辑出版工作的情况并表达了不断加深与大外教指委的全面合作,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持续贡献力量的期待。

  在《指南》解读环节,何莲珍详细介绍2020版《指南》的研制背景及依据,系统回溯了《指南》研制过程。何莲珍表示,本次《指南》修订的关键词是“继承”与“发展”。“继承”体现在强调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包括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级别,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包括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发展”主要表现在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发展五个方面。

  赵雯、向明友、俞洪亮、卢志鸿、张文霞五位教授从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与测试、教学管理与教师发展等五个方面对2020版《指南》进行深入解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梁君英介绍了教育部大外教指委即将启动的七大专题培训的有关情况。

  作为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将在指导全国各普通高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来源:新华网 1021日)

 

教育部公布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8号)、《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914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3号)等文件要求,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来源:教育部 917日)

 

 

教育部启动编写“四史”大学生读本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引导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紧密结合上,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部党组决定组织编写“四史”大学生读本。

  日前,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正式启动“四史”大学生读本编写工作。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求是杂志社原社长李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曹普,中央马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党组成员顾海良分别担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大学生读本主编,组建了高水平专家团队,全力编写一套准确性、思想性、针对性、可读性强的权威读本。

“四史”大学生读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将于2021年春季学期全面投入使用。(来源:教育部1020日)

 

 

教育部天津市签署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

1015日,教育部、天津市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协议签约仪式在天津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代表双方签署协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市委副书记阴和俊等出席签约仪式。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立军主持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教育部和天津市将在此前共建合作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在津教育部直属高校,并共同推进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天津市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教育部将加大对天津市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支持力度,推动在津“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支持天津市实施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计划、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培育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与地方加强干部双向交流。

  天津市将重点支持五所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纳入天津市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给予全方位政策倾斜,积极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在高层次人才项目、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天津市财政在共建周期内对上述五所高校给予资金支持。

据悉,协议双方将建立健全会商机制,加强经费使用管理,保障协议落实落地。(来源:中国教育网 1016日)

 

 

中小学教育

 

教育部:中考体育将达到和语数外同分值水平

本报讯(记者 叶雨婷)在1016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目前,云南省已经做到了从今年开始体育中考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都是100分。而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王登峰表示,“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中考的方向,而且要进一步扩大它的分值和影响力,同时开展高考录取中体育素养如何评价、如何计分的研究。美育中考要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推广。”

此外,王登峰提到,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云南省从今年开始要增加到40分。“这个试点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下一步我们要把美育中考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到2022年力争全覆盖,全面实行美育中考。”(来源:中国青年报 1019日)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前期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日前,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提出明确指导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效果。

  《意见》着力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强调要精心设计博物馆教育内容,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展示教育活动。要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要加强博物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区域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促进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对接。

  《意见》着力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要求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提升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意见》着力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部署学校、博物馆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将博物馆教育培训内容纳入相关学科类教师培训中。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案例”推介活动。

《意见》要求各地教育、文物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条件保障,加强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和效果评价。各地中小学、博物馆等要强化博物馆教育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博物馆教育活动安全有序开展(来源:教育部 1020日)

 

 

 

 

 

 

人才与就业

 

福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创业

本报福州914日电 (记者 邵玉姿)日前, 福建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民政厅、省委文明办、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渠道,强化保障,健全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工作,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通知明确,城乡社区工作者空缺岗位优先招用高校毕业生,或拿出一定数量岗位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加强“五社联动”机制建设,鼓励社区社会组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和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

通知要求,落实税费减免、场地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支持城乡社区服务机构(含社区服务类企业、社会组织等)发展,创造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城乡社区服务领域创业,对初次创办养老、家政服务企业的大中专院校在校生和毕业5年内毕业生,各地可因地制宜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并按规定给予补贴。(来源:人民网 915日)

 

七部门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

日前,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于915日至1231日,对2020届和往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集中服务,普遍落实实名帮扶举措,使有就业创业需求的毕业生都能得到相应服务支持,促进毕业生尽早就业。

  通知提出七项措施,一是开展专项摸排,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清单,放开线上线下各类登记服务渠道,对登记毕业生逐一联系,摸清就业需求。

  二是加快岗位落实,加快实施企业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服务项目和科研助理岗位招录(聘)进度,挖掘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从业机会,围绕基层治理、教育医疗、农业技术等人才紧缺领域增设岗位。

  三是扶持创业创新,对创业毕业生普遍提供针对性创业培训,推荐适合发挥毕业生专长的创业项目,优先安排经营场所,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

  四是提供不断线服务,对未就业毕业生发放政策服务清单,推送针对性岗位信息,常态化开展专项招聘,加密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推进档案转递、组织关系转接、落户等“一站式”办理。

  五是提升就业能力,开展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技巧等针对性职业指导,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开展大规模、高质量职业培训,对有培训意愿的毕业生应培尽培,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六是加大困难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和就业困难的少数民族毕业生、湖北籍毕业生开展专项帮扶。

七是保护就业权益,规范就业协议签订,规范招聘市场秩序,加大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检查,及时受理投诉举报。(来源:光明日报 911日)

 

 

 

 

 

 

 

 

 

 

 

 

 

 

 

 

资源推广

 

超星学习通

1、三大核心功能介绍:

庞大的资源系统:140万种电子图书、6800种期刊、200种主流报纸、两万集学术视屏

图书馆的服务延伸:查询馆藏、借阅记录查询、一键续借

社交功能:小组、笔记、消息,基于庞大的资源进行学术社交,深度阅读,交互式学习。

2、下载、登录

下载

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超星学习通】或者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学习通客户端                  

登录方式:

登录时选择“其他”—“机构账号”进行登录。学校名称输入“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登录的用户名为学号(工号),初始密码123456

                      

 

 

 

 

点击数:0收藏本页